漫步在长春南关区的大街小巷,总能听见老长春人亲切地称呼这里为“宽城子”。
这个古老的别称,就像一把钥匙,开启了通往南关区深厚历史的大门,背后藏着许多值得细细探究的故事。
1
回溯到清乾隆五十六年(1791年),那时的宽城子不过是长春堡下属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屯子。清政府为了妥善安置前来垦荒的流民,在伊通河东岸设立了长春厅,最初的治所定在新立城。随着人口不断增加,经济逐步发展,道光五年(1825年),长春厅的治所迁移到了宽城子。
从那时起,宽城子一跃成为这一区域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,开启了它的繁荣发展之路。尽管那时的宽城子规模远不及现在的南关区,但其范围大致涵盖了如今南关区的核心地带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不管是官方文书,还是民间交流,都习惯用宽城子来指代这片区域。这种长久以来的称呼习惯,为南关区被叫作宽城子埋下了历史的种子。
展开剩余79%长春南关区永安门
2
宽城子这个名字,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特征紧密相连。
从地形上看,这片区域呈现出北宽南窄的形态,宛如一把缓缓展开的折扇。四周环绕着自然的河流、沟壑,构成了天然的防御工事。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,让宽城子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进程中,展现出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风貌。
很多人认为,“宽城子”中的“宽”字,正是对这种北宽南窄地形特征的生动描绘。在古代,城市的命名大多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,宽城子也不例外。这种基于地理特征的命名方式,既方便人们识别和记忆这片区域,也让宽城子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代代相传。
长春宽城子沙俄火车站
3
除了历史和地理因素,文化传承同样是南关区被称为宽城子的关键原因。在漫长的岁月里,宽城子见证了无数次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交融。这里曾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,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、相互融合,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。
在当地居民的口口相传中,宽城子这个名字早已成为一种文化象征,寄托着他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与归属感。即便后来行政区划有所变动,南关区成为正式名称,宽城子这个古老的别称依旧在民间广泛流传,成为南关区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4
在历史发展进程中,“宽城子”这个名字仿佛被“偷走” 了一般,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。
19世纪末,沙皇俄国为了进一步侵略和掠夺中国东北的资源,开始谋划修建中东铁路。1898年,中东铁路正式开工建设,这条铁路贯穿东北大地,对东北地区的城市格局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。
当时,俄国在规划和建设中东铁路时,需要在沿线设立站点和附属区域。因为那个时候,宽城子就代指长春,所以沙俄在铁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,俄国方面就用 “宽城子” 来称呼铁路站点周边的区域,并且在其官方文件和地图中,也逐渐将这片新开发的区域标记为 “宽城子”。
宽城子火车站
5
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,铁路沿线的经济迅速发展,新的城区在铁路站点周边迅速崛起。原本以传统商业和农业为主的宽城子老城区,逐渐被新兴的铁路附属城区所掩盖。俄国这种以“宽城子”命名铁路附属区域的做法,使得真正的宽城子(即现在南关区的核心区域)在名称使用上被混淆。官方在进行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划调整时,受到俄国命名方式的影响,更多地将“宽城子”这个称呼与铁路沿线的新城区联系起来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片被俄国命名为“宽城子”的铁路附属区域不断发展壮大,在后续的行政区划演变中,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宽城区。而曾经作为长春厅治所的宽城子(现南关区核心区域),尽管在民间依旧被老长春人铭记,但在官方层面,其“宽城子”的称呼却被彻底取代,只留下了历史的印记。
长春宽城子铁路俱乐部
6
此外,近代以来,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,行政区划的变更变得更加频繁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为了适应新的管理需求和发展战略,政府对城市的区域划分和命名进行了多次调整。
在这些调整中,“宽城子”作为一个相对古老且具有特定历史范围的名称,未能在新的行政区划体系中延续其主导地位,而简化后的“宽城”则成为一个新的区。相反,“南关区”等新的名称被赋予了更明确的行政意义,成为了官方文件和公共事务中的常用称呼。
虽然“宽城子”的名字在官方层面逐渐被淡化,但它在民间的记忆中却从未消失。它承载着老长春人的情感和记忆,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,依然在人们的日常交流和文化传承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力。
发布于:吉林省永华证券-配资论坛线上-配资114平台登录入口-线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