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相信吗?在清朝,有位叫和珅的超级贪官,光是他一人贪下的银子,就相当于那时国库十几年收入。有没有觉得不可思议?可这正是历史的真实写照。官场腐败,像老鼠偷米一般,数百年从未断绝。你可能会觉得,皇帝既然一心想反腐,为什么贪官还这么多?官员们为何明明知道被抓要掉脑袋,依旧前仆后继?难不成,这世界上真有干净得发光的“清官”?今天聊聊清朝雍正皇帝那场声势浩大的“火耗归公”改革,看看在这场皇帝与贪官的猫鼠游戏中,谁才是真正的赢家。
先给大家抛个问题:如果一个朝代连“清官”都找不到,贪官却比韭菜还多割不完,这锅到底该谁背?在清朝,贪污几乎成了官场的“行规”——甚至有些钱,官都还没上任,就有人明里暗里递了过去,像结婚随份子一样根本避不开。最离谱的地方在于,老百姓明知道是变相送“红包”,有时候还抢着交。不是因为迷信官员,而是有许多明里暗里的“规矩”,全社会都默认了。你说不要,人家都觉得你是不是脑子有问题,怕你以后“政策有变”更狠心。
于是就有了全国各地像吸血鬼一样抽“火耗”的操作。官收完税不算,还要找理由从老百姓手里多榨两分。百姓为了平安无事,能忍就忍。但这可苦了底层小民。皇帝想杀杀贪风,可朝堂上一堆人是利益的既得者,谁也不想断自己的财路。所谓“清官”,说难听点,有时只是没机会捞钱而已。可这“陋规”,到底谁定的,何时能彻底清理掉?答案,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简单。
要说起“火耗”,必须搞懂当时缴税的流程。老百姓交税,都是碎银子。官府收上来后,要先用大火熔了,重新铸成统一规格的大银锭,才能入国库。问题来了:这火一烧,就有损耗,银子不是凭空蒸发了么?总要有人埋单。结果当然是让百姓兜底。于是你辛辛苦苦交了一两银,官府说得交“火耗”——多付点,弥补烧银子的损失。
别说,咱们老祖宗聪明,这“合理损耗”连法律都没约束,收多少全看地方官的心情:心情不好,多算几两;心情好,也不手软。百姓越想不通,官越能捞一把。这些“火耗”原本应是补材料成本的,最后却进了官员自家腰包。
有意思的是,很多老百姓明知被宰也不敢反抗。你去告状?衙门里哪有老百姓的理,轻则吃哑巴亏,重则直接“挨板子”。身边的亲戚朋友说:“哎,总归要被宰,就是哪家官老爷狠些的区别”。至于底层官员,其实未必想贪得天怒人怨,只是这“野规矩”早成了利益链,谁都脱不开身。多数人只是顺着老办法走,觉得“上面都默许了”,管还是不管,不会是小人物操心的事。但你想让这个体系自我更正,谈何容易。
雍正在位初期,就是在这么一潭浑水中拍桌子说要“治贪”。他不像乾隆对和珅那般宽容,手段极猛:但凡有贪腐行为,一个字——杀!很多人手心里直冒冷汗。表面上,这些大老爷们姿态端正,写保证、立军令状,似乎风气一夜变清新了。
可实际下呢?陋规越来越隐蔽。明面上的“火耗”给收缴进了国库,背地里官员们却学会了更多“技巧”——“火耗”砍掉,就钻别的空子。例如“淋尖踢斛”这一套:收粮食也好意思“假积极”搞损耗,定个超大粮桶,非得多凑出一尖来,再踢两脚让粮掉下来,然后说“粮耗”,还是百姓出。
这些看似改善,其实不过是屁股决定脑袋。官员们嘴边喊着“清廉为官”,心里打的全是算盘。还有人开始建议雍正:“陛下,不如把所有陋规明码标价地收拢到国库,再给下面大家发点福利,不也挺好?”意思就是把“贪污”合法化,美其名曰“规矩透明”。
朝堂上的风气,反贪和钻空子成了“猫鼠游戏”。正义和灰色地带难分难解。一项项新政下来,百姓觉得拨云见日,表现出一丝憧憬;但细想之下,这点光明转瞬就被乌云遮住。下层小官比谁都清楚,换汤不换药,陋习还在,苦的还是百姓。
就在大家以为雍正的手段已无以为继、陋规自有“翻身”之日时,局势突变了。朝堂上一位叫沈近思的小官,突然拍案而起,质问皇帝:“贪官想捞钱,有千百种方法,把陋规收归国库,等于抬高他们的要价,变相逼老百姓多交钱。”这一句话,像一把刀子扎进场面的虚伪外套,把所有隐藏的问题全戳了个透。
更震撼的是,他坦率承认:“我当年当小县令,也不得已靠这些规矩混口饭吃,真不是为了发财。”这一自曝,一下炸开了锅。连雍正都罕见没暴跳,反而沉默许久。
大家才看见,原来“官官相护”“体制挟持”的深渊远比想象中深。只靠皇帝拍脑袋政策、雷霆手段,治得了一时,怎么根除无数像牛皮癣一样的灰色潜规则?更别说贪墨田地、虚报荒地等把戏,比“火耗”隐蔽百倍。地方官多报荒地领奖金,农民几年后连本带利受害,还告不动下台的老官。如果说之前的改革只是雷声大、雨点小,这次刮起的风暴,连雍正自己都摸不清方向。
原来,一切所谓的“反腐治理”,不过是制度和习惯之间拉锯的结果。皇帝可以“杀鸡儆猴”,但利益网络却根深蒂固,如同割韭菜,一茬接一茬,只要土壤在,官僚的贪心就不会绝种。
眼看“火耗归公”“粮耗归公”搞得沸沸扬扬,朝堂上、江湖下都觉得“这事是不是快有头了”。其实问题才刚刚开始“升级打怪”。表面上新政推行,征收标准越来越细,贪污现象似乎被遏制,可越是这样,越让那些擅长周旋的官员如鱼得水。
首先,规矩定死,那么就有千方百计钻漏洞。“火耗”没得贪?好咧,咱们改玩别的。比如“虚报荒地”这一道老戏法,只要朝廷赏赐按纸面走,现实怎样没人查,全凭上面信下面——谁查罚谁倒霉。等免税期一过,百姓交税多、土地却不多,一查全是前任官员搞的鬼。官和官之间,早把衙门的板子用来对付敢吭声的底层。
其次,大家越争论,分歧越大。有的认为“制度越完善,社会就越清明”;有的觉得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,不如全面洗牌”。更反感的老百姓直接摆烂,谁上谁贪,反正我都是软柿子。
皇帝想通过自己加班加点修补裂缝,但代价极高。雍正为了治吏,每天审案批章,忙到连喘气都难。最后,耗干的不是贪官,是勇于改革的皇帝与几位想做事的清官。历史的脚步里,多少“改革家”不是以失败遗憾告别?惯性这么大,机制这么根深蒂固,再勤政也难翻身。
讲真,你要说雍正皇帝治贪治得有多牛,怎么不说说,这些年治到最后,堵这条财路,结果那些花样最多的“聪明官儿”,反倒学会了钻别的空子。还美其名曰“制度创新”,可惜创新的不是对百姓有利的部分,而是怎么合法捞钱。别看有些文章说得好像清朝有了“火耗归公”就天下太平,这现实哪有那么美?
你敢信?很多其实就是把原来不能见光的花招明面化、表格化,收上来的银子最后还不是让既得利益团体分掉。表面道貌岸然,背地却继续算计。你说诺敏那个“有创意”的建议是不是值得夸一夸?“收归国库再发福利”,听起来顶像今天某些打着改革旗号继续扒皮的“新套路”。
还反复把锅甩群众,“你们愿意交,还不是自己求稳怕事”。有些所谓清官不过养家糊口,那是被规则逼得走投无路。让小人物来买单,把系统性问题装进一个皇帝能修补的口袋,靠谱吗?一边说着“天下太平”,一边放任新瓶装旧酒,何尝不是在自欺欺人呢?
所以,如果改个名字、套套新文件、收归国库就能让贪污绝迹,是不是以后所有贿赂、灰色地带都能明码标价、变成“合法福利”了?那些主张“用制度解决一切”的大人物,究竟是真想清廉,还是只是想把蛋糕分得更公平一点?你觉得,历史上那些能“收归归公”的陋规,跟今天“按流程吃拿卡要”有多大区别?你站哪边?欢迎留言来辩!
永华证券-配资论坛线上-配资114平台登录入口-线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