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#
1.7万亿卢布砸下去,普京这回真的要玩大的。
莫斯科到圣彼得堡,600公里的距离,俄罗斯人要修高铁了。问题是,这单生意没给中国,也没给德国法国,而是交给了一家叫锡纳拉的本土企业。你说奇怪不奇怪?
中国高铁跑遍全世界,技术成熟得不能再成熟。俄罗斯和咱们关系这么铁,能源合作搞得红红火火,为啥偏偏在高铁上要自立门户?
事情得从2007年说起。那会儿油价飞涨,俄罗斯钱包鼓了,开始琢磨修高铁的事。可你知道吗,这个国家虽然铁路网全世界最长,但在高速铁路这块儿,基本就是个小学生。
苏联留下的那些铁路,专门拉煤拉矿石,让火车跑慢点没问题,要跑到300公里时速?门儿都没有。
2014年10月13日,李克强总理和梅德韦杰夫一起签了合作备忘录。当时外界都觉得,这下中俄高铁合作要成了。中铁二院还真中标了设计合同,媒体都说这是"中国高铁走出国门第一单"。
结果呢?谈着谈着就黄了。
俄国人提的条件让所有外企都头疼:技术必须全套转让,关键设备必须在俄罗斯本土生产。说白了,就是要当免费学生,学会了就不需要老师了。
这要求听着确实过分,但人家有人家的道理。你想想,高铁这东西涉及国家安全,信号控制、通信系统,万一被人动手脚怎么办?2014年克里米亚那会儿,乌克兰电网说断就断,这教训够深刻的。
谈判桌上坐不下去,各家外企都撤了。这时候锡纳拉集团冒了出来。
别小看这家公司,人家2001年就成立了,名字来源于南乌拉尔河,当地话叫"梧桐树"。最开始搞房地产,后来慢慢涉足铁路机车制造。2016年还和中国企业签过合作协议,算是提前做了功课。
2022年2月24日,俄乌冲突爆发。西方制裁潮水般涌来,德国西门子、法国阿尔斯通,说撤就撤,连个招呼都不打。
俄国人这下彻底明白了,关键技术还得掌握在自己手里。制裁一来,连机车零件都买不到,货运效率直线下降。这种被卡脖子的滋味,确实不好受。
普京一拍板:高铁项目全面转向自主研发。锡纳拉集团正式接手,目标很明确——2027年造出原型车,2028年通车运营。
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俄国人在重载铁路上确实有两把刷子,西伯利亚大铁路几十年运转下来,经验丰富。但高铁完全是另一回事,从200公里时速跳到400公里,不是简单的速度翻倍,整个技术体系都得重新来。
更要命的是,俄国大型工程项目的执行记录实在不敢恭维。安加拉火箭1995年立项,到现在30年了还没量产。苏-57战机折腾了十几年,首架量产机试飞时还摔了。
不过这回俄国人显然下了血本。1.7万亿卢布相当于GDP的1%,这投入比例够狠的。锡纳拉集团联合150多家企业,从牵引电机到控制系统,全套本土化生产。
2024年7月,叶卡捷琳堡工业博览会上,他们展示了"白色海东青"列车模型。外观确实挺唬人,流线型车头,铝合金车身,看着就像那么回事。
但模型归模型,真正跑起来是另外一码事。俄国现在连专用高铁线路都没有,基础设施建设和列车技术得同步推进,这难度可想而知。
有意思的是,俄国在高铁上要自立门户,但在能源合作上却和中国搞得热火朝天。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开足马力,2025年起每年能给俄国带来80到100亿美元收入。
这就是现实,合作和竞争往往并存。在天然气这种资源互补领域,中俄合作天衣无缝;在高铁这种技术敏感领域,俄国选择自己干。
说到底,这事儿反映出一个趋势:各国都开始重视技术自主权了。美国搞芯片法案,欧盟提技术主权,连俄国也要在高铁上自力更生。
技术标准之争其实就是话语权之争。中国高铁标准在东南亚越来越有影响力,俄国自然不想在这个游戏里缺席。如果他们真能搞出自己的高铁技术,将来在北极铁路、欧亚走廊这些项目上就能说得上话。
当然,风险也是实实在在的。1.7万亿卢布砸下去,要是搞砸了,那可真是血本无归。但要是成了,俄国就能摆脱"加油站经济"的帽子,在制造业上重新站起来。
按照俄方的说法,这条高铁能带动6.6万亿卢布的经济增值。数字听着挺美,关键看能不能实现。
时间节点就在2028年。如果到时候这条高铁真能通车,那就是俄国现代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大型自主基础设施项目。如果又是一个半途而废的烂尾工程,那俄国的工程信誉可就真完了。
现在外界都在看笑话,等着看俄国人到底能不能创造奇迹。毕竟,从零起步搞高铁,这在全世界都算是头一遭。
永华证券-配资论坛线上-配资114平台登录入口-线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