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晋末年,当北方大地四分五裂,各族政权混乱更迭时,一个出身寒微的军事天才——刘裕,正悄然改变着南北对峙的格局。
在那个门阀政治鼎盛的封建时代,底层小人物几乎注定默默无闻,刘裕却凭借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敏锐的政治嗅觉,改写了人生轨迹,北伐中原,夺回金墉城,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,最终成为终结东晋王朝、开创南朝宋政权的一代明君。
布衣匹夫,匡复社稷
公元4世纪初,永嘉之乱爆发,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等少数民族割据中原,西晋京师洛阳失陷。大批中原士民避乱江东,司马氏在建康(今南京)建立东晋政权。
刘氏一族也是从中原迁居到南方的,但这个家族混得并不怎么好。当时东晋政权被门阀望族垄断,刘氏是江东的“次等士族”,刘裕家境贫寒。
刘裕生于兴宁元年(公元363年),小名寄奴,自幼丧母。父亲刘翘为了省钱续弦,不肯花钱雇乳母,差点儿把他遗弃。所幸继母对刘裕很好,他顽强地活了下来。
长大后的刘裕,落魄到以砍柴、卖草鞋为生,还曾因赌博遭人鄙视。为了改变命运,他加入了北府军(兵)。
展开剩余81%北府军是东晋名将谢玄创建的精锐战团,骁勇善战。太元八年(公元383年),前秦大举南侵,谢玄指挥北府军沉着应战,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,击溃秦军,名震江东。
北府军主力是漂泊异乡、渴望打回中原的北方流民,不论出身,只看战绩。刘裕有勇有谋,屡建功勋,很快崭露头角,成为北府军将领。
元兴二年(公元403年),东晋权臣桓温之子桓玄篡位称帝,大力剿杀北府军旧将。次年,刘裕率兵起义,攻入建康,拥护晋安帝复位。桓玄弃城西逃,不久被杀。
晋安帝任命刘裕为侍中、车骑将军,统领全军,执掌朝政大权。
此时,东晋偏安江东已近百年,北方领土尽失。桓温、谢玄在世时,皆曾率军北伐,且都一度收复西晋故都洛阳,桓温还曾力主迁都洛阳。无奈东晋朝廷内部意见分歧,洛阳得而复失,北伐功败垂成。
为了光复华夏,也为了巩固自身权威,刘裕决定继承北伐大业。
义熙五年(公元409年),南燕皇帝慕容超纵兵侵掠东晋边境。刘裕当即请命北伐。
战局顺利得令人意外。慕容超刚愎自用,傲慢轻敌;刘裕一路招降纳叛,争取民心,很快,晋军便攻破广固(今山东青州西北),灭掉了南燕。
长风万里,光复洛阳
那时,盘踞洛阳的是后秦守军。据南朝《宋书》记载,刘裕本欲乘胜推进,“清荡河洛”,不料后方失火,广州刺史卢循等举兵造反,建康告急。刘裕被迫撤军,班师回朝。
他攘外安内,平定叛乱,并消灭东晋周边割据政权,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。
义熙十二年(公元416年),后秦国主姚兴病逝,北方局势动荡。刘裕再度北伐,剑指洛阳。他周密部署,让北伐军兵分多路,协同作战。晋军进展神速,迅速攻破虎牢关(今荥阳汜水西),逼近洛城。
面对晋军的凌厉攻势,后秦守将姚洸急得团团转。老将赵玄建议他集中兵力,固守金墉城,以待援军。
这一战略的核心,在于金墉城的特殊地位。
金墉城始筑于曹魏时期,地处汉魏洛阳城西北高地(今洛阳翟泉村、金村一带),北扼黄河,背靠邙山,既是洛阳军事要塞,也是控制中原的锁钥,易守难攻。
乱世之中,金墉城一直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,得金墉者半得中原。可以说,赵玄的坚守策略具有充分历史依据。然而姚洸的下属暗中通晋,赵玄的建议没被采纳。姚洸作出灾难性决定:分兵出击。
结果,晋军如狂风过境,摧枯拉朽,失去金墉屏障的洛阳城防瞬间瓦解。姚洸见大势已去,率众出降。刘裕命人修复西晋皇陵,发舒华夏之气。
多年后,南宋朝廷偏安江南,不思北进,爱国将领辛弃疾恨铁不成钢,有词云:“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”追怀的正是刘裕北伐之事。
攻克洛阳后,刘裕率军沿黄河西进。北魏派重兵驻守河北,并派游骑骚扰晋军,以防刘裕渡河北上进击魏都平城(今山西大同)。
刘裕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,善于守正出奇,著有《兵法要略》,可惜今已佚失。
面对困局,他发明了“却月阵”:以战车百乘、勇士数千组成弧形阵线,携带强弓利箭登上黄河北岸,列阵而进,大破北魏精锐骑兵,收复河南全境。
与此同时,东晋水军从黄河入渭水,溯流而上,直捣关中。后秦国主姚泓出降,后秦灭亡。
代晋称帝,刘宋崛起
正当刘裕踌躇满志,像当年的桓温一样,筹谋迁都洛阳时,南方传来噩耗,留守建康的东晋大臣刘穆之病逝。
由于南迁士族偏安已久,朝臣大都反对迁都;再加上北伐将士厌战思归,为稳固后方根基,刘裕只得统军南返,留下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及王修、王镇恶、沈田子等部下镇守北方。
要命的是,王镇恶与沈田子不和。刘裕前脚刚走,后脚沈田子就设计杀了王镇恶。王修以擅杀大将之名诛杀沈田子。年幼的刘义真听信谗言,又杀死了王修。
胡夏皇帝赫连勃勃趁机发兵南下,晋军节节败退,刘裕急命刘义真速回。
南归后的刘裕,凭借赫赫军功,总揽军政大权。永初元年(公元420年),刘裕代晋称帝,改国号为宋,拉开南朝序幕,史称南朝宋、刘宋。
刘裕北伐,收复了潼关以东、黄河以南和山东等地,让刘宋成了南北朝初期疆域最大的王朝。更难得的是,刘裕大字不识几个,却很重视文化。
自五胡入侵以来,汉文典籍遗散大半,东晋藏书仅数千卷。刘裕在北伐过程中,广收汉文书籍,悉数运回建康,以传后世。到刘宋初年,官藏书籍已达六万多卷。
那时北魏日渐强大,逐渐统一黄河流域,若南方没有统一的汉族政权,鲜卑族很可能吞并长江流域。故而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,“永嘉以降,仅延中国生人之气者,唯刘氏耳”。
刘裕本欲征伐北魏,一统河山,怎奈壮志未酬就病逝了。后来北魏南侵,刘宋“北伐败辱,数州沦破”,金墉城烽烟又起。这座浸染鲜血的卫城,见证了寒门枭雄气吞万里的豪情,也诉说着南北分裂时代难以逾越的鸿沟:真正的统一不仅是军事征服,更是人心归聚与文化认同的漫长旅程。(洛报融媒·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)
发布于:北京市永华证券-配资论坛线上-配资114平台登录入口-线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