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
唐天宝元年(742 年),扬州大明寺的晨钟刚刚响起,两位身着袈裟的日本僧人 —— 荣睿与普照 —— 跪在鉴真面前。
此时的日本佛教界乱象丛生:僧人自行剃度、戒律松弛,圣武天皇迫切希望引入正统佛法以整肃教团。
鉴真听罢来意,环顾弟子问道:"谁愿应此远请?"
众人默然,唯有鉴真起身:"为法事也,何惜身命!"
这位 66 岁的高僧不会想到,这句誓言将开启长达十二年的生死航程,在东海之上书写出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壮丽篇章。
二
据《唐大和上东征传》记载,鉴真的东渡之路充满传奇色彩。
首渡遇劫(742 年):船队刚出海便被诬告 "勾结海盗",遭官府扣押;
二渡覆舟(743 年):在狼沟浦遇风暴,船破漏水,众人 "潮至及腰,寒风吹骨";
三渡受阻(744 年):弟子道航与如海发生争执,官府以 "私通海贼" 为由没收船只;
展开剩余78%四渡绕行(748 年):从福州出海,却被地方官员强行遣返;
五渡绝域(749 年):遭遇台风漂流至海南岛,荣睿病逝,鉴真因暑热双目失明;
六渡终成(753 年):搭乘日本遣唐使船,历经 34 天漂泊,终于在萨摩国(今鹿儿岛)登陆。
鉴真抵达日本后,孝谦天皇亲迎于东大寺,授予 "传灯大法师" 称号。
他主持修建日本首座正规戒坛,为天皇、皇后、皇太子授戒,史称 "天平之甍"(《续日本纪》)。
据《唐大和上东征传》记载,鉴真不仅传播戒律,更将大唐的建筑、医药、艺术带入日本。
主持设计唐招提寺,其金堂采用 "天竺样式",斗拱结构至今影响日本传统建筑;
凭记忆编纂《鉴上人秘方》,被日本药界尊为始祖,奈良正仓院现存其带入的麝香、沉香等药物;
随行工匠将夹纻造像技术传入,唐招提寺的卢舍那佛像成为日本木雕艺术的巅峰之作。
三
《唐大和上东征传》原文
"大和上(鉴真)在扬州大明寺为众僧讲律,荣睿、普照至,顶礼曰:' 佛法东流至日本国,虽有其法,而传法无人。愿和尚东游兴化。' 大和上答曰:' 昔闻南岳惠思禅师托生倭国王子,兴隆佛法。今日本国长屋王造千袈裟,绣偈曰:山川异域,风月同天。此诚有缘之国也。'"
日本正史的记载
《续日本纪》天平胜宝六年(754 年)条:"唐僧鉴真来朝,初入太宰府。帝敕曰:' 自今以后,授戒传律,一任和尚。' 乃于东大寺设戒坛,天皇、皇后、皇太子皆受菩萨戒。"
两段文献相互印证,既展现了鉴真东渡的缘起,也记录了其在日本的实际影响。
四
鉴真将佛教 "菩萨行" 转化为现实行动,在第五次东渡失败后,弟子劝其放弃,他以盲眼摩挲佛经道:"经云 ' 菩萨应难行能行 ',岂可以身障而退心?"
这种将信仰转化为具体实践的精神,使佛教传播超越了教义本身,成为文明交流的载体。
鉴真东渡的文化辐射远超宗教范畴。
带入的王羲之真迹、唐代乐器,直接影响日本书法与雅乐发展;
建立 "唐式" 僧官制度,日本《养老令》中的 "僧尼令" 即参照鉴真建议制定;
其弟子思托撰写《延历僧录》,开创日本佛教史书编纂传统。
鉴真面对日本本土宗教与佛教的冲突,采取 "和光同尘" 策略。
在唐招提寺金堂设计中,既保留中国建筑的飞檐斗拱,又融入日本神社的简洁风格;
在讲授戒律时,引用《日本书纪》中的神话传说,将佛法与本土信仰相融合。
这种 "求同存异" 的智慧,使文明对话避免了对抗。
五
唐招提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,其金堂的 "天竺式" 屋顶成为中日建筑交流的象征;
鉴真传入的 "奇效丸" 配方至今在日本药店销售,被称为 "鉴真之药";
日本将鉴真东渡日(6 月 25 日)定为 "文化功劳者日",每年举行 "鉴真祭"。
鉴真东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 "古代跨文明对话的典范",其 "以法为舟,以心为楫" 的理念,为现代宗教交流提供启示;
现代学者将其与玄奘西行对比:玄奘 "取经" 是向内吸收,鉴真 "传法" 是向外输出,共同构成唐代文明的双向互动。
发布于:广东省永华证券-配资论坛线上-配资114平台登录入口-线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