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(官媒占比超80%),结合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,最终观点保持中立。结尾附有参考资料。
欧洲议会大厅里,523只手高高举起,75只手表示反对,以448票的悬殊差距通过了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谴责决议。
就在同一天,中国海关总署公布了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:2025年6月中国稀土出口量达7742.2吨,同比暴涨60.3%,创下自2009年以来十六年的单月最高纪录。
一边是言辞激烈的政治表态,一边是实实在在的采购狂潮——西方政客高喊“降低对华依赖”的声浪,瞬间被淹没在稀土集装箱的轰鸣声中。
为什么欧洲议会要在这个时间点推动谴责决议?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究竟动了谁的蛋糕?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,全球产业链的真实需求究竟站在哪一边?
决议背后的政治秀与市场真相
欧洲议会高举“供应链安全”大旗,将中国依法实施的稀土出口管理描绘成“威胁全球产业”的行为。
这份以448票优势通过的决议,表面声势浩大,却掩盖不住一个基本事实:2025年上半年中国稀土累计出口量达32569.2吨,同比增长11.9%。
更讽刺的是,就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7月访华前,还把“放松稀土管制”列为核心诉求之一——谴责决议的投票墨迹未干,现实需求早已摆在谈判桌上。
中国驻欧盟使团第一时间作出回应:稀土管理依法依规,符合国际贸易规则,更是对全球产业链稳定的承诺。
这不是空话。4月中国对镝、铽等七类中重稀土实施管制后,多家欧洲汽车配件厂立刻陷入原料短缺困境,宝马电池工厂、西门子医疗成像设备产线都曾岌岌可危。
当德国车企的生产线因稀土断供面临停摆时,议会大厅里的政治表演显得格外苍白。
政策精准调控打破“断供”谣言
面对4月稀土出口量环比骤降15.55%的局面,中国没有“一刀切”。商务部迅速开通民用领域“绿色通道”,王毅外长公开承诺“保障欧洲正常需求”。
政策及时调整的效果立竿见影:被卡脖子的稀土磁材出口在6月强势反弹,此前5月曾暴跌43%的磁材订单重新激活,仅一个月就向德国车企发出成吨的电机材料。
这套“精准调控”的组合拳,恰恰戳破了西方炒作的“中国断供论”。数据显示,中国自2009年起从未中断稀土供应,即使疫情期间也保持稳定出口。
真正扰乱供应链的,反而是某些国家以“安全”为名搞技术封锁、强征高额关税的单边行径。
当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因磁铁延迟交付被迫推迟量产时,美国车企却通过临时许可证解了燃眉之急——这恰恰证明中国政策向合规民用需求倾斜。
囤货潮背后的全球产业链真相
欧盟决议通过后,国际市场给出了最诚实的回应:继续加大采购力度。6月7742吨的出口量中,藏着日本车企为保障60%电动车电机材料的未雨绸缪,也包含荷兰企业维持85% OLED屏幕生产的原料储备。
连韩国三星都曾冒险通过第三国转口稀土,结果被中国海关在深圳专项行动中抓个正着——所谓“降低依赖”的政治口号,在生产线告急的警报面前不堪一击。
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48.4%,内蒙古白云鄂博矿独占全球储量半壁江山,年产量更占到世界68.5%。
这种压倒性优势让“去中国化”沦为纸上谈兵。更具深意的是,今年稀土出口呈现“量增价跌”格局:上半年出口量增长11.9%,出口额却下降24.4%。
北方稀土集团等企业已转向高纯度钕铁硼磁材等高附加值产品,用技术升级打破资源陷阱——毕竟真正的产业话语权,从来不在矿石本身,而在尖端加工能力。
海关查获的稀土走私案卷尚未合拢,欧洲议会的决议文件已悄然归档。当德国汽车工厂的新一批电机材料到货时,布鲁塞尔的会议室里正传阅着下一份“降低对华依赖”的提案草案。
国际买家们心照不宣:政治姿态与实际需求之间的鸿沟,远比那448票的差距更刺眼。
稀土贸易这场大戏里,真正的剧本早被市场写就——当议会决议与市场需求发生冲突时,市场永远是最公平的裁判。
中国用十六年如一日的稳定供应证明,全球产业链需要的不是对抗博弈,而是优势互补的合作路径。毕竟,再漂亮的政治口号,也驱动不了一辆缺了稀土磁铁的电动汽车。
《“中方已发放出口许可证”,欧盟官员仍对中国稀土喋喋不休》——观察者网2025-06-27 08:44
永华证券-配资论坛线上-配资114平台登录入口-线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